10月15日上午,由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图书馆承办的“喜迎二十大、翰墨绘华章”炭精画艺术作品展开展仪式在图书馆一楼隆重举行。施甸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田欢,施甸二中副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总务主任张文军,施甸县杨家社区驻村第一书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后勤保障部综合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席志波,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桂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正卿,纪委书记杨根凡,党委委员、副院长陈全莉,腾冲市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文化馆馆长段应宗,本次炭精画艺术作品展作者、施甸二中高中美术老师杨余荣出席开幕式,学院各部门负责人、部分教职工、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学生参加仪式。
王正卿副书记致辞,他代表学院向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杨余荣老师和精心筹备这次画展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此次艺术展目的是增进大学生对炭精画的了解与兴致,培养学院学生的美育观念,开阔美术视野,提升对美学艺术鉴赏品味,以书画的形式展现当代大学生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艺术情怀。希望通过本次炭精画艺术作品展,搭建起更加坚实的文化桥梁,既要增进两校之间艺术交流,又要展示两校之间书画工作者的艺术风采,取长补短,提高艺术水平。
杨余荣老师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他与炭精画结缘的故事,向大家介绍了炭精画的相关知识。他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以画会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炭精画艺术薪火相传贡献绵薄之力。并表达了对珠宝学院大力支持与精心布置的感谢。
➤ 杨余荣老师向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捐赠炭精画人像艺术作品,陈全莉副院长代表珠宝学院接受捐赠。
➤ 王正卿副书记向杨余荣老师颁发捐赠证书
此次作品展主要以施甸二中杨余荣老师的炭精肖像画为主要作品展览,展出了杨余荣老师近30年精心创作的80余幅优秀炭精画人像作品,作品内容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名人、专家学者、影视明星、各族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是一场较为丰富的视觉艺术盛宴,将会带给每个欣赏者别样的艺术享受。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14日。

杨余荣简介
杨余荣,男,汉族,1973年生,施甸县人,1994年7月毕业于保山师范学校美术班,同年8月分配到施甸二中任教美术至今,先后到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进修。从教28年来,桃李满天下,为施甸县美术教育做出了较大贡献。个人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县、市、省举办的各类画展并获奖。2014年4月,在保山学院举办个人炭精画艺术作品展。今年7月,在腾冲市文化馆举办个人炭精画艺术作品展。炭精肖像画作品先后被多家单位和个人收藏。其中,作品《杨善洲》被施甸杨善洲干部学院收藏。作品《咱们的领袖毛主席》画像,被腾冲市文化馆收藏。作品《孙中山》《毛泽东》等画像被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收藏。作品《李四光》画像(2幅)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收藏,水粉画作品《李四光精神》被该校档案馆收藏。
炭精画介绍
炭精画,是中国炭精画的别称,又名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特点,广泛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收藏家们的热捧。
炭精画起初主要以人物肖像为刻画对象,现在由于彩色颜料的诞生,黑白炭精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表达方式,也不仅局限于人物肖像,山水、风景、花鸟等也可成为创作对象。
炭精画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素描所具有的线条排铺明暗调子,在写实上更优于调剂、调水颜料的表现效果,使其具有更强的立体感、更丰富的色调层次、更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